如果说太湖之谜和苏州园林一样,是江南文化的一道门面,那么“亢龙有悔”这个解谜答案,则可能比园林更有趣也更吸引人了。因为这个谜底并不纠结于“字”的本质,而在于谜题设置者玩的创意,解谜者的思维方式以及巨大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
那么,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被称之为“亢龙有悔”呢?
太湖之谜中,“亢龙”和“有悔”二字分别藏在四个石碑上。把每个句子都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拆解组合,就可以得到一句话:盲人捉鱼,过年有余。如果你是一个一次性就解出了这条约五十字的谜底,恭喜你,那你的水平已经到达了神的境界。
但是,对于更普通的人而言,你会想着找到一个“龙”,然后盯着这个“龙”较劲的找到下一个。但最终,“亢龙有悔”四个字会让你一脸懵逼:这不是刚开始出现过的两个词吗?为什么又出现了?于是这个“篇幅短小”的字谜,开始演化成一个“看似简单却越来越难”的智力游戏——如同高智商神剧《神探夏洛克》中的谜题神算一般,每一步都似乎可以直接逼迫你产生出和下一步完全无关的想法。
在解谜的同时,你不得不反复用眼去寻找每一个可能的线索。这些线索可能来自于细微的文字丶对典故的熟悉程度丶科学的知识点,还有这些文字原本的书法,大小,主次等等。在不断挖掘中,逐渐发现和想象出一些神奇的东西:比如一个书法古拙的“字”可能是重点丶比如我们习以为常的信息交换方式,如“邮寄”,就可能起到了某种关键作用。
这种谜题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并不仅限于一个具体的文化领域,每个独立的解谜者都可以在函数中输入自己的个人经历丶知识前提丶看待事物的思考方式,变成这个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输出。而这些方案之间却又会产生一些神奇而莫名其妙的契合点。因此,我们才可以说,太湖之谜和它所代表的国学华章不仅可以成为一些人物质生活中的一个戏谑消遣,更有可能成为我们整个知识体系中一个开放性的研究目标和理论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