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媚,这个词语的常见解释是指女性姿态、风度等某些方面妩媚、俏丽、艳丽的样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娇媚就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娇媚的最早出现已追溯到汉代,但其的内涵比现在的娇媚要复杂得多。《论衡·智虑篇》中说:“气郎娇赡,义郎媚人。娇则易被人所邮,赡则不能规。媚则迷人之意,义则不毛。”这段文字描绘了“气郎”和“义郎”两类人,其中“气郎”是意气风发的男性人物,以勇猛、激昂见长;而“义郎”则是通常为文人、君子之流,他们性情温柔、善于思考。娇则是气郎失去了本真气概的表现,而媚则是义郎展现出刻板形象的表现。娇媚在这里则是男性身上的表现,包含了征服女性的力量;而在女性身上,娇媚则被赋予了浓郁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构建的女性美,曾经有娇媚、柔美等诸多美好传统。汉代著名学者班固曾有《汉书·艺文志》记载:“今观女子,体状尚胜古时,不治浓粗,而征细巧;眉目特拔,娥冑巧致;娇媚动人,端丽惠好。着衣不间乎华丽,而淡以为宜;云笺地错,文理错绝。”班固在这段文字中写到,汉代女子的身材相较古代女子来说更加优美,特别是五官的精致,以及娇媚动人、端丽惠好等特点。
在清代,娇媚的概念被进一步厘清并加以发挥。同时,这一时期的娇媚之美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原先仅仅在长相的探讨上提起的娇媚,在18世纪开始诞生了许多跟身材、衣着乃至礼仪有关的文化内涵。道光年间的《新儒林外史》中,就有一幅女画像,被写成这样一段话:“景深眉如刀削,眼似深潭,唇若含朱,玉琏攀金。白体罗袜,青衫晕彩,雨粟银雀,摇光落水。”在这个描绘中,娇媚已成为一种生动的肢体语言,包容了品位、岁月等等元素。
总的来说,娇媚是中国女性文化中的重要方面之一,早已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不拘泥于传统定义,娇媚正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成为集文化内涵和时尚元素于一身的代表之一。